文艺生活
“核桃树下精心缝,端午佳节绣女红。芳艾香囊身佩戴,避邪祛病祈安定”。端午节佩戴香囊,是古板习俗之一。转眼,又是一年端午到,每每这个时候我便会想起影象中母亲缝制的香包,或许也可称为“香囊”“荷包”,那时候,我们却都称为“布袋”,因为做香包,关中俗语也称为“促布袋”。一般都是端午节走亲戚给小孩送,或者给结婚头一年的媳妇送,以图个祥瑞如意。
母亲促布袋的武艺是跟外婆学来的,外婆心灵手巧,做香包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,靠做香包挣些零花钱,所以,外婆常不缺零花钱。外婆的四个女儿中母亲排行老三,也唯有母亲一个学会了做香包。
母亲一般是端午节或者七夕节期间做香包,每次做香包时,母亲便从她陪嫁的玄色大木箱子里取出五彩美丽的丝线、种种颜色的碎布、剪刀、针线等,盘腿坐在炕上。厥后,因为老家兴镇作为烟花和花炮的生产地,慢慢的家里忙于做鞭炮,也就把这项老手艺放下了,至此做香包永远留在了我影象深处。
名师出高徒,母亲做的香包和外婆的一样,精致玲珑,小巧可爱,用布也少,不像那时候集市上其他人做的那样看着鸠拙粗劣。所以,母亲的香包很受各人接待,每每到市面上卖得也快,早早卖完就回家了。
香包是用碎布纯手工缝制的,用料是做衣服剩下的布头,里面充填些棉花,放少许香草(因为太贵,险些闻不到),形状繁多,五颜六色,千姿万态,有娃娃、爱心、粽子、豌豆、玉米、荷花、桃子、柿子、猴子、小白兔、黑老鸭、蚂蚱、白蚕等。母亲手工制作的娃娃那叫一绝,活灵活现,生动可爱,憨态可掬,小动物们也是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,水果鲜艳明亮,垂涎欲滴,寓意着人们祈求多子多福、花好月圆、平安健康以及五谷丰收的美好愿望。每个香包缝制好后上面吊一根丝线,头上再戴个小樱子,下面掉些种种色线的穗子,然后挂在一根短短的小竹竿上,摆成一排,每排或许十个,再用报纸一层一层离开包装,主要是避免线被缠到一起,不易离开,影响售卖。母亲做的香包和现在市面上的不太一样,亲切质朴不花里胡哨,只可惜其时没能留下照片。
娃娃香包做工更为庞大一些,也悦目抢手,一个市场价其时能卖两毛五分钱,其他造型一个一毛五分到两毛不等。卖香包主要是在兴镇或荆姚两个镇子逢过集市时。一般母亲到了市场后,已经有几家都在那里卖了,都是一杆一杆的将一头别在集市旁边的墙缝里,花花绿绿甚是悦目。她们大多都是些年长的人,多和外婆一般年龄,没有像我母亲那样年轻的。令我影象深刻的一次是,母亲带着我去荆姚镇集市,荆姚镇离家要远一些,或许有二十多里路,路上有一个塬要翻已往,坡度很大,骑自行车基础上不去,只能推着艰难的翻已往,母亲用自行车带着我一路上坡,其时感受好远、好累。历经千辛万苦我们到了集市,刚扎好营、摆好摊,就遇上警察(应该是现在的城管)来赶,母亲见状,慌忙收拾好货物,迅速带我回家了。我小时候只要看见穿制服的,就认为很厉害,怕警察抓人,基础无暇顾及卖不卖香包了。
其实,当年卖香包挣来的钱,照旧给其时经济拮据的家庭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,好比买油盐酱醋,给我们买铅笔、作业本、背心、凉鞋以及走亲戚需要送人的点心等,我的怙恃都是比较爱面子的人,自己在家受穷,出门总照旧想把孩子们妆扮得漂亮些,走亲戚送些像样的礼品。
有人说,人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即是开始老了,其实我对此不敢苟同,回忆不分早晚,我很早前就开始回忆了,没有回忆怎能致敬已逝的经典与美好。其实历史就是一种升华的回忆,前人种地后人收,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世界瑰宝,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等都是历史影象的瑰宝,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,就是因为尊重历史,以史为鉴,才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。令人欣慰的是,香包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母亲用她勤劳灵巧的双手传承了这份名贵的文化财产,这种民间的精湛艺术蕴含着中原古老文明广博、雄奇、精益的民族灵魂,也让劳感人民淳厚、健康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熠熠生辉。
编辑:达文娟